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魅力柞水>>

与柞水旅游事业一起成长——记柞水溶洞开发建设者之一、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张庆寿

发布时间:2019-05-23



 

    

 



  张庆寿,1948年9月出生于柞水县下梁镇石瓮子社区六组,1964年5月肄业于镇安县高中,1994年7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陕西分校行政管理大专班,现任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孝义飞歌》等文集。2008年9月从柞水县小岭镇纪委书记岗位退休,2009年6月被当地村民推选为石瓮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 
  生于1948年9月的张庆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身着素雅的衬衫和笔挺的西装,风度翩翩,精神矍铄,除了一头花白的头发,一点儿也看不出七旬老人的模样。 
  张庆寿很健谈,聊起他的家乡柞水县下梁镇石瓮子社区,那股子由衷的热爱和骄傲,溢于言表。 
  柞水溶洞的开发建设者之一 
  众所周知,柞水溶洞是柞水县著名的景观。张庆寿则作为柞水溶洞的开发建设者之一,亲眼见证了以柞水溶洞为首的柞水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 
  1983年,在石瓮乡政府领办乡镇企业工作的张庆寿与乡党委书记李高义一起下乡,在溶洞附近发现了一辆拉钟乳石的大卡车。得知大卡车要把这些钟乳石拉到西安去建公园,李高义一把将车拦下,令其许诺以后不再来破坏溶洞之后,才让司机把车开走。第二天,李高义早早叫上张庆寿:“我们去看一下,洞里怎么会长了那么好看的钟乳石。” 
  据村民介绍,当时的溶洞是旧社会当地人躲灾之所,他们就找了个熟悉洞内地形地貌的向导,打着灯笼、举着火把和蜡烛,进洞去考察。包括张庆寿在内,进洞探索的几个人都觉得洞内景观非常奇特,让他们感到震撼。李高义就说:“这东西搞旅游多好啊。”而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人们都很穷,其他几个人根本不知道“旅游”是个什么东西,听到以后面面相觑。之后,他们为了探明洞内情况,数次进洞考察。第三次进洞的时候,他们拿了粉笔,用来标记方向,还准备了蜡烛、油漆和绳子,以防进得太深之后迷路。遇到看不见底的大坑时,他们先把小石块扔下去,根据其触底之后发出的响声,预测它的深度,觉得没有风险了,才用绳子将人绑着,下到坑里。如此这般,考察了几个回合之后,石瓮乡政府成立了一个5人领导小组,李高义任组长,张庆寿任副组长。两人就旅游开发事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见解:把溶洞做成旅游项目,投资款额虽说深不见底,但是一定能挣钱,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石瓮溶洞的开发工作。当时仅有一条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连通柞水、镇安,没有去溶洞的班车,乡政府更没有汽车,领导小组一行5人就骑着自行车,顶风冒雨,北上柞水,南下镇安,搜集整理出了“石瓮传声”“寇准拜天书”“陈扬二道长探险羽化”“罗祖师济世救人”“李老君、观音菩萨惩恶扬善”等民间传说和书面资料。为考证这些资料的真实性,他们找当地老乡进一步勘探洞内情况,逐一核准,然后写出了第一篇宣传溶洞的文章《柞水溶洞简介》,作为开发溶洞的项目建议书。张庆寿负责组织资金和对外宣传,由他执笔,拟出了第一副佛爷洞对联“碧峰伴古洞,奇姿天功成”,赋予溶洞以文化内涵。他还整日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石瓮与镇安、柞水县城之间,组织拉电、修路;请来银行工作人员进洞参观,请求贷款;用筹措来的款项,修便道进洞,修出了台阶,修好了栏杆,安装了简易灯光设备…… 
  据1985年3月1日发布的《石瓮乡“溶洞群”简介》记载:“石瓮乡位于柞水县城南十八公里,乾佑河中游。全乡所辖四个行政村,三十三个自然村,二千七百人口,总面积四万九千七百亩,其中耕地面积三千九百八十亩,属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大部分为碳酸钙地质结构。山峰奇险,河水清澈,气候温和,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古时是通往长安栈道。……特殊的地理结构,使这里成为突兀挺拔、万山丛水、河水环绕、山山相连之地,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溶洞群。大的深万米,容万人,洞室空旷,冬暖夏凉。小的形如孔,状如室,小巧玲珑,典雅秀丽。有的洞洞相通,有的左右呼应,有的四时干燥,有的清水长流。主要有佛爷洞、风洞、百神洞、玉瑕洞、观音洞、夜湖洞、牛角洞、龙洞、天书洞、天洞等。洞内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景色宜人,是千百年来自然雕刻而成的一幅幅天然巨画。……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石瓮溶洞群一人传百,千里有名,人们对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近年来不分四季,来此观游者络绎不绝。每逢年过节,游客日流量千人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事业大有潜力,前程似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沉睡亿万年的柞水溶洞正式对外开放,并出现了首次旅游井喷。 
  “五一”当天,来柞游客多达5000余人,3角钱一张的门票卖得一干二净。便道很窄,游客挤来挤去,不停地有人摔倒,再加上没有大的停车场,交通被堵死,县公安部门200多人全部出动,维持现场秩序、保障安全,甚至将周围30多亩麦地用来停车,以防出现混乱。 
  游客爆满的状况,引起了县上领导的重视,领导小组因此受到了县里的财政支持。省级媒体也纷纷关注、报道旅游盛况,新华社驻陕记者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北国奇观》的新闻稿件。 
  尽管如此,当时当地人还对旅游事业持保守态度。虽然来柞游客众多,村民自家产的凉粉等小吃却依然不敢拿出来卖。直到一批外地人被请来做餐饮,本地居民看到其可以挣钱,才开始撑起阳伞、摆起摊子,将自家做的凉皮、稀饭摆了出来。1986年,县上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李高义任经理,张庆寿任副经理。他们开始对溶洞进行深度开发,并积极走出去进行宣传、推介,培养外来有为青年。到了1988年,溶洞旅游成了气候,柞水溶洞由乡办企业收归县办企业。 
  一路走来,柞水溶洞的门票价格从当初的3角钱一张变成了5角钱一张,后来涨至80元,再到现在的120元。如同当初开发时的预期那般,溶洞开发项目众多,工作人员工资耗费很大,造成开发投资款项巨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强大的社会效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张庆寿向我们介绍说,溶洞脚下的王家湾从前是石板房、土墙,如今家家是小楼,除去房产,每家都有几百万元存款。农家乐之外,这里的居民还向游客售卖鸡蛋、猪肉、核桃等土特产,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7年古历正月,是柞小高速开通后的第一个春节,溶洞出现了柞水县旅游史上第二个井喷。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张庆寿自费400多元编印了1000册《柞水十最》,内容包括柞水溶洞、牛背梁、大西沟铁矿、盘龙七药酒、凤凰古镇、东甘沟银杏公园、大山岔孝义厅遗址、孙思邈的药王庙、汉光武避难的刘秀庄、韩湘子修行的湘子洞等著名景观,柞水木耳、板栗、香菇、腊肉、天麻、五味子等农副产品,神农皇帝牛背梁采药、张道创始渔鼓、张仲帮宣王复兴周室、孙思邈行医治病等民间传说,无偿散发给游客。 
  张庆寿的家,一如其所在旅游街道的其他住户,宽敞、整洁。他在光线最明亮的一室辟了个写字台。坐在写字台边,抬起头看着外面的街道,他的眼睛闪烁着亮光:“石瓮溶洞是柞水旅游事业的开端,是柞水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柞水经济振兴的桥梁和纽带。是它的开发,才促进了我们石瓮、东干沟两条旅游街道的建成。” 
  “我与石瓮溶洞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是它,把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锻炼成‘四化’建设的坚强战士,使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得我们第一次去西安等地宣传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陕西还有个柞水县。我们只好买了一张陕西省地图,在秦岭山地勾出那个不起眼的柞水,向路人宣传。而现在,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你说你是柞水人,人们马上就会说你们那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柞水溶洞的开发,牵动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心。我永远忘不了最困难时期的那几个发起人,忘不了第一批记者、第一篇文章、第一笔资金。没有这些第一,就没有后来的第二、第三、第四,柞水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景区建设日新月异,是柞水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乡村文明、民风淳朴的象征。” 
  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自幼酷爱文学的张庆寿,曾点灯夜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论语》等经典著作。他坚持写作,发表过多篇散文、诗歌,散文诗《母亲颂》荣获第四届“中华颂”文学大奖赛金奖,古体诗词《华夏情》《春草》被录入《中国当代名家档案》,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吟坛卓越十佳艺术家”“国际杰出诗词名家”等多项荣誉称号,现为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会员。 
  张庆寿清楚地知道,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历时千余年的文明古都,柞水距西安仅一岭之隔,古都的人文历史很多都与柞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昔日的柞水为秦岭之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见诸史册者寥寥可数,既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又如“狂飙飞尘霞光闪,流涌泥盖淤更深”的地下明珠,急需人们拨开淤泥,让其光照千秋。于是,张庆寿两进商州,拜谒商洛学院的柞水乡党、文化学者余方平教授,三下镇安考察张仲墓,自费购买了《商洛地区志》《镇安县志》《柞水县志》《史记》《纲鉴》等资料,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于2006年编辑、整理、出版了第一本反映柞水民俗的书籍《孝义飞歌》,用充足的历史事实,将古老、文明、神奇的柞水呈现在世人面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6月,柞水县文化局邀请张庆寿帮忙撰写柞水渔鼓的渊源,张庆寿返回家乡查阅资料,仅用3天时间就把“柞水渔鼓探源”一文送到渔鼓办。 
  2007年,开发秦楚古道的技术顾问方某邀请张庆寿提供秦楚古道的历史典故,张庆寿立即用了两个月时间,挖掘、整理、编写出《秦楚古道旅游文化探析》一文,无偿送至方某及县旅游管理办公室、县旅游局等领导处。 
  2008年,柞水县文联主席对张庆寿说:“柞水渔鼓搞了这几年,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大戏,你知识面宽,能不能给咱提笔编写一部歌颂柞水渔鼓的大戏?”张庆寿经过反复斟酌,最终以柞水渔鼓创始人、2800年前的西周贤相张仲为原型,编写了十二幕大型古典渔鼓剧《柞水渔鼓传奇》送到了县文联。 
  2009年4月,张庆寿被本村群众选举为石瓮子村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为了早日把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推向社会,推动和谐社会早日建成,张庆寿于2010年10月编写了花鼓剧《喜报送到中南海》,宣传村民监督委员会对社会的贡献,提供给石瓮子镇政府排练,参加县春节文艺汇演,后被推荐出席市文艺汇演,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10年12月,他又编写了小品《咱们村用上了活电脑》,投递给包公杯文艺作品大奖赛。 
  2009年,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对外开放,张庆寿被政府抽选,为牛背梁森林公园景点命名,编写导游词,他欣然同意并积极参与,圆满完成任务。 
  2014年春节,石瓮子举行大型龙灯会,张庆寿趁机编写了《党的政策暖人心》《幸福的日子比蜜甜》《孝敬父母胜敬神》《育才须从苗苗儿起》等10首船歌送给组委会排练、演唱,被县渔鼓办收录在柞水县《渔鼓大赛作品集》中。2015年,石瓮子社区组建文艺演出艺术社,张庆寿又抓紧时间编写了以反映农村面貌巨变为题材的渔鼓剧《农家乐》、小品《变迁》、音乐剧《清风徐徐绿南山》、对口词《今年咱们喜事多》等剧本,交给艺术社排练,随时给老百姓演出,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提高人们爱国爱党的自觉性。 
  张庆寿深深地热爱中华古典诗词,一直坚持创作,2013年被聘为“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会长。 
  2016年,因为整理了“罗祖师传说”,经商洛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严格审查,张庆寿正式成为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自我国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他不顾疲劳,积极开展扶贫扶志宣传,连续演讲30余场次,每次都赢得了听众的好评。 
  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张庆寿表现得很谦虚。他翻看着自己的文集说:“在开拓旅游事业途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变成了我的文学创作动力。我只是化动力为文字,用戏曲、船歌、散文等多种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现家乡柞水的自然魅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