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魅力柞水>>

“千万工程”催生乡村“万千之美”

发布时间:2024-07-01


仲夏的乾佑河畔处处充满希望与生机。暖阳洒落在柞水县山山卯卯间的一座座村庄里,这里土墙灰瓦、鲜花盛开,绿意盎然。随意走进一处,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干干净净的柏油路,房前屋后花草相映,农户庭院干净整洁,处处“旧貌”变“新颜”,一幅幅村美、家富、人和的乡村新图景在柞水徐徐展开。
  近年来,柞水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三抓三建”牵引作用,着力在乡村建设上强创新,乡村产业上求突破,乡村治理上建机制,努力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富裕富足、和美和顺,充分彰显秦岭山水风韵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产业更兴旺 群众更富足
  秦岭深处的牛背梁,满山翠绿,层峦叠嶂。走进位于山脚下的朱家湾村,潺潺流水声应和着短促的鸟鸣,合成一曲美妙的清音。蜿蜒的公路两侧,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精品民宿引人关注。
  白石青苔、土墙灰瓦、禅音绕耳、竹林映目……“阳坡院子”民宿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质朴淡雅。
  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朱家湾村背靠牛背梁景区,我们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把民宿产业培育和民宿经济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村里的56个民宿,到了旺季常常一房难求。”
  通过发展民宿产业,朱家湾群众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赚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自主创业赚现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依托牛背梁和终南山寨景区,朱家湾村发展民宿院落56个、农家乐96家,全村70%的村民镶嵌在旅游产业上,涉游项目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495元。
  在朱家湾民宿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位于杏坪镇中台村的云蒙山上,一垄垄茶树绵延山岭,在微风的吹拂下,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
  6月6日一大早,中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培勇早早起床,简单洗漱过后就一头扎进茶园。
  “谁说柞水种不成茶,我们就种出来了!”范培勇脸上挂满笑容,不时抬头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边的葱郁茶园高兴地说。
  “与柞水接壤的山阳、镇安都有茶园,柞水为什么不能发展茶产业呢?”2018年11月,从浙江茶园学习归来后,范培勇心里盘算着。
  于是范培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2018年冬季,引进12万株茶苗。当年,由于冬寒、冬旱和来年春旱,加上技术管理不成熟,第一批茶苗成活率仅为60%。
  2019年,范培勇在中台村一片荒山上开辟了茶叶种植示范园。为了成功种下第一批茶,从土地开垦、茶苗种植、寻找水源、电力供应、安全过冬,到改建道路、建设茶厂,他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管护,先后试种了10多种茶树,最终找到适合中台村种植的茶叶品种。
  如今,中台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已从1亩增长到2000亩,昔日“荒山”也变成了“金山”。
  “以前没有集体产业,年纪大了出去也不好找工作,收入减少很多。现在有了茶园,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每天能挣1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少说也能挣到上万元。”在茶园务工的村民沈唐明高兴地说。 
  通过发展生态茶园产业,中台村解决了群众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村上经济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公益岗安置、分红等方式,全村156户495人镶嵌在茶叶产业链上,带动了周边200多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户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一间“小民宿”带动“大经济”,一片“小茶叶”蝶变“大产业”。在柞水县,朱家湾民宿、中台高山茶只是全县产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柞水县通过树牢产业链、集群化思维,做足‘菌药畜果茶’土特产文章,65个专业村年发展木耳超1亿袋,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乡字号品牌42个,朱家湾民宿、本地湾连翘、中台高山茶等‘一村一品’,跑出了强产兴村、产村融合的加速度。”柞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玉锋告诉记者。
  昔日脏乱差 今日花飘香
  驱车穿行在柞水乡村之间,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整洁别致的宜居村庄,蜿蜒逶迤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散落在秀美风光中的柞水村庄,正成为城里人的“诗与远方”。
  在营盘镇药王堂村,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在此旅游度假。
  在下梁镇老庵寺村,篱笆、老房、民居、菜园、花海、水库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游客。
  在乾佑街道梨园村,一座座古典唯美的农家小院引得人们竞相拍照打卡。
  ……
  6月7日,走进营盘镇药王堂村,树木郁郁葱葱,道路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掩映在花草树木之间,随处可见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美景。
  “过去,人们的生活习惯较差,到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随着村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村里环境更好了,村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药王堂村半夏茶馆主人黄松利用招待客人的间隙给记者讲述着村子的蜕变。
  村庄美、道路净,幸福生活款款而来。药王堂村党支部书记毛隆斌告诉记者,药王堂村的美丽蝶变得益于近年来深入开展的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近年来,药王堂村累计筹措资金1700万元,修建开放共享的村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网络、公共服务停车场和农业休闲产业基地,在国道沿线修建3公里生态步道……
  人居环境的改善,极大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大家自觉维护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还在门前种上花花草草,为小村增色添彩。
  仿古式碑亭雕梁画栋,高大的古碑讲述沧桑的历史,经典的古风壁画古色古香……6月11日,走进下梁镇老庵寺村,古色古香的农家庭院令人眼前一亮。唐灯、唐画、唐诗等唐文化元素,串起鳞次栉比的民居院落,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你可能想不到,以前没人愿意来。”老庵寺村保洁员曹美兰回忆道,以前外地的亲戚朋友一进村,就得捂着鼻、憋着气,问题就出在村庄环境。
  由于当时村民环保意识弱,生活污水直排、垃圾随意丢弃等原因,村委会对面的水湖公园曾是个臭水潭。
  “哪里脏乱差,就整治哪里。”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邹志勇说,“通过划分卫生区,设立网格长和保洁员,垃圾有人管了,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了。”
  “如今村里环境大变样,昔日的臭水潭变身水湖公园。游客和村民都喜欢来这里欣赏美景。”曹美兰说。
  近年来,老庵寺村持续开展环境整治,优化村容村貌。全村302户全部完成改厕,建成了标准化旅游公厕6座。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生活垃圾定点收集、集中处理,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污水处理厂,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就这样,老庵寺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开始了。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全县唯一的水库资源打造生态水系,建成生态河堤、旅游观光步道、滨水休闲区2万平方米和标准化停车场1000平方米,对村内公共区域、路边、河边进行了绿化美化,并对群众的庭院进行了提升改造。
  村容村貌的改变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颜值红利”。如今的雅漾村立足景区优势,形成旅游观光、垂钓休闲、避暑度假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打造开发了云水和居、湖畔农家、溪谷农家等8家民宿,全年吸引游客10万多人。
  像药王堂村、老庵寺村这样的村庄在柞水还有很多。
  近年来,柞水县在村落改造上下功夫,紧扣群众所盼和发展所需,与中国有色西安设计院等9家专业机构合作,为村庄编制规划。
  目前,柞水县已建成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27个,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73个,建设秦岭山水乡村76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1个,评选“五美庭院”6500多户、“十星级文明户”1.3万户,文明村镇命名率达74%。金米村、朱家湾村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风大转变 “笑脸”成风景
  6月12日晚,虽然已经入夏,但山间的气温还是有些微凉,在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移民安置广场,十几名村民正围着火塘聊着天。
  不远处,本地湾村党支部书记张贻显正拿着小板凳往广场中央走来。
  看到张贻显的身影,几个村民立即腾开位置,拉着他坐了下来,将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送到了手上。
  “最近的环境卫生整治,大家有什么想法……”轻抿几口清茶,张贻显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门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情况再也没有了。”“最近村里在省道沿线修花坛、种绿植,村里的面貌变化太大了。”“就是,现在我娃放学一回来,就跟我说要好好收拾屋里卫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张贻显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点头。
  本地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村。一年前,村里部分搬迁村民和留守老人的生活陋习给环境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搬到新环境就要有新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大家都要按时打扫房间。共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张贻显说,“我提议我们村建立起红黑榜制度,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卫生评比,环境好的悬挂‘卫生光荣之家’,不好的悬挂‘环境卫生脏乱差’督促大家及时整改。”
  聂友来是本地湾七组村民,他对红黑榜制度深有感触:“刚开始家里环境打扫不好,被评为‘环境卫生脏乱差’,之后村干部经常来家里帮忙打扫,自己也切实体会到环境卫生的改变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后来的评比中,聂友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整理,第二个月被评为“卫生光荣之家”。
  如今,通过“火塘议事会”,本地湾村的环境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该村还将森林防火、用电安全、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解与“火塘议事会”充分结合,通过村民议事,乡风更加文明,村民更加和谐。
  一面不足10平方米的墙能用来做什么?
  在红岩寺镇盘龙寺村一处小广场的“笑脸墙”上,张贴着村里各年龄段、各个群体的笑脸图。
  “这面墙上的笑脸图,都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每一个笑脸的背后都有一段村干部为民办实事的感人故事。”盘龙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春生说。
  “比如这张,就是村上为老人免费理发时,在小发屋抓拍的。”“还有这个,是村民在小广场欣赏秦腔时抓拍的……”王春生指着一张张图片,介绍着“笑脸墙”背后的故事。
  王春生口中所说的小发屋、小广场其实是盘龙寺村的特色“五小服务”活动。该服务包括小发屋、小浴室、小学校、小舞台和小广场,是村“两委”干部在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发现普遍性问题后,通过建立“五小服务”去解决。
  有了“五小服务”,群众脸上的笑容多了。笑脸的背后,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杏坪镇腰庄村,“三分三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也让邻里纠纷化解在村组,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问题解决在当地,隐患消除在萌芽。据了解,2023年腰庄村调委会先后排查矛盾纠纷隐患7次,有效调处矛盾纠纷6次,协调化解信访事项2起。
  如今,柞水县通过以“三治”融合充分激发乡村治理效能,创新“五优五率”“三分三理”“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治理模式,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获评市级以上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177个以及文明镇村2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和乡村治理示范村16个。
  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明亮,一条条道路平整畅通,一张张笑脸灿烂明媚……村美、民富、业强的愿景,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柞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将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柞水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路径。”柞水县委书记曹艳萍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