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普查申报为基础,以培训提高为抓手,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马房子村被确定为渔鼓文化示范村,杏坪皮纸手工技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非遗保护机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渔鼓开发办公室、旅游文化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非遗宣传氛围营造、基地建设、学术研究、推广普及、传承和创新工作,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良性工作机制。投入13万元打造了全市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收集陈列省、市、县保护名录实物100余件,成为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基地。
二是强化宣传造势,营造非遗保护氛围。先后组织开展三届全县“渔鼓原生态创演大赛”,举办“柞水县非物质文化技能展示大赛”等文化活动,向中小学配发渔鼓音乐演唱读本2.6万余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周活动10余次,大型巡展活动23场次,播放非物质文化公益广告46条,发放宣传资料7.5万份,民间社团创作排演渔鼓节目31个,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传承培训,建设非遗保护队伍。实施“渔鼓进校园千人培训工程”,先后开展非遗保护专业培训19期次,组织公益讲座9次。在营盘镇朱家湾村、乾佑街办马房子村、凤凰镇凤街社区成立民俗文化大学堂,常态化举办非遗文化和操作技能传教活动。实施保护传承目标考核制度,称职合格者发放生活奖励补助,定期看望慰问非遗传承人,激励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保护传承项目。
四是强化品牌推广,打造非遗保护之乡。按照“突出重点、做强品牌”的思路,将省级名录“柞水渔鼓”作为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千人渔鼓培训、渔鼓研究提升、渔鼓工艺品开发等工程。创编了陕南风情歌舞《竹风清音·渔鼓情》、大型渔鼓山歌剧《孝义川》,在陕西省文化艺术节上荣获多项大奖,获得省市媒体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五是强化产业发展,焕发非遗保护活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脱贫产业融合发展。省级保护名录“杏坪手工皮纸技艺”作为助推脱贫攻坚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每年给予必要的扶持。目前已在杏坪镇金口、严坪两村,恢复传统手工作坊39户,吸纳贫困户87人从事传统生产,年生产总值430万元,贫困户年均收入11.3万元。
文稿编辑: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