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柞水动态 > 

纯手工古法造纸技艺杏坪手工皮纸

来源:商洛日报 胡 蝶 王孝竹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08-11 16:38

 

1.jpg

造纸术的活化石
  用竹帘在池中捞出纸浆,将其风干揭下,柞水县杏坪镇的村民把这种手工制作而成的纸张称为杏坪手工皮纸。
  皮纸,是指用桑皮、楮皮、山桠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纸。相传东汉造纸鼻祖蔡伦去世后,其弟子孔丹见师傅的画像因时间长而变色、遭虫蛀,决心造出一种能抗老化、防虫蛀、不走形的纸,重新为其师蔡伦画像以传后世。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株倒在山溪流水中的青檀树枝因经年流水冲洗、浸泡,树皮已经发白,便灵机一动,决定用此作为原料来制纸。经过反复试验,孔丹终于造出了轻薄、韧性好、抗老化、防虫蛀的皮纸。
  杏坪手工皮纸主要是用构树皮为原料制成。2021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创始人杨玉良在国际艺术·科普论坛上,发表了名为《中国传统纸的预期寿命测量》的演讲,提到构树的纤维制成的皮纸寿命最长,可达到4500年以上。
  据柞水县文旅局有关人员介绍,柞水皮纸因韧性好、吸水性强,被用于习练书法、记载文史、丧葬祭祀、酿酒烧窑等多个领域。柞水皮纸历史悠久,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社川河、金井河沿线便有流传,高潮期发展到500多家。其手工技艺细分可达72道工序,主要工艺流程有剥皮、晾晒、浸泡、蒸穰、清洗踩揉、打碓切幡、入池搅拌、荡帘捞纸、上墙风干等。2014年杏坪手工皮纸技艺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传承人分布在社川河一线。
  走访杏坪手工皮纸作坊
  如今,柞水县杏坪镇制作皮纸的有40多户80多人,其中以杏坪社区居多,年产皮纸500万张,户均年收入5万多元。与此同时,杏坪镇政府通过官方及个人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展示杏坪皮纸制作过程,宣传杏坪皮纸手工技艺,让更多人了解杏坪皮纸,也希望杏坪皮纸手工技艺能够传承久远。
  像祖辈一样日出而作,很少受到天气影响而停滞作业,柞水县杏坪镇杏坪社区五组的霍昌怀夫妇已将皮纸这项营生做了几十年。
  “我捞纸捞了40年了,现在年龄大了,手脚也慢。这活儿太累,又不挣钱,年轻人都不干。”霍昌怀的妻子刘杨莲边干活边说。已经70岁的霍昌怀也在一旁干活儿,他虽然很瘦,却很有劲儿,拎起纸浆桶来干脆利落。
  孩子们都在城里成了家,偶尔回来看看他们。刘杨莲人老心不老,紧跟时代步伐,在抖音上开了个账号,每天一有时间就拍视频或者直播捞皮纸的工作现场,收获了一众粉丝。
  烈日之下,河边的十几个村民正在清洗踩揉构树皮。这些树皮已经经过前期的晾晒、浸泡、用石灰水浆蒸穰,在河里泡了两天,现在要将石灰水洗掉,并将水踩干净。“今天河边有两家人。因为捞纸的工序复杂、周期长,村上有十几户做纸的,谁家忙不开的时候,其他同行就会来帮忙。”霍昌怀的儿子霍晓勇说。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捞纸工艺非常熟悉。“但我做不了,这活儿比我上班辛苦。”他说。
  河边的众人年纪都不轻了,在太阳底下流着汗笑呵呵地干着活儿,很有乐在其中的感觉。妇女或穿着雨鞋、戴着手套,坐在河水中的椅子上,在圆形的大竹篮里漂洗树皮上的石灰水,或索性光脚站在河水中清洗竹篮。男的清一色站在河边斜放的宽木板上,双手握住正前方固定好的板车,一下一下地将树皮踩实,将其中的水分踩干。
  刘杨莲此时正准备将纸刷上墙,霍晓勇便带着众人往自家屋后走去。经过河边巨大的蒸锅时,霍晓勇介绍道:“就在这里将构树皮用石灰水进行蒸穰。”蒸锅垒得很高,下面有烧火和通风的地方,上面用土和石头将蒸锅围得严严实实,最重要的是,蒸锅下面的火是一直不能灭的,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时刻坚守。
  霍晓勇的家在路边的一排平房处,通道两边和房屋的墙壁上,就是霍晓勇的母亲刘杨莲刷纸上墙的地方。她一只手从厚厚的一叠刚捞出来的湿纸上娴熟地揭起薄薄的一张皮纸,另一只手拿着大刷子将这张皮纸刷上墙。“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一般人干不了,一次只能揭起一张,而且是湿纸,要很熟练才行。”刘杨莲说。
  漫长而又复杂的工序,使得造出一批皮纸大概需要一月之久。记者一行有幸看到了最吸引眼球同时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捞皮纸。
  穿过烈日下的一片绿荫,来到霍晓勇家的一间土瓦结构的小作坊。小作坊只有三面墙,背着马路的一堵墙是缺了的,从这个方向进去,就是进行入池搅拌、荡帘捞纸两步工序的操作间。霍昌怀将装满纸浆的桶提到操作间,将纸浆倒进最外部的小池子里搅拌。搅拌好的纸浆冲进中间装满水的大池子里后,由刘杨莲负责荡帘捞纸。刘杨莲站在大池子旁边的深坑中,俯下身正好够到水面。她将竹帘放在特制的同等大小的木框中,在大池子里前后各捞两下,再轻轻摇一摇,满满的纸浆就魔术般地平铺在了竹帘上。再将竹帘揭起来,反过来放在一旁,皮纸就落了下来。老人的技艺非常娴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让人叹为观止。
  小作坊的屋后,就是满山的构树。“这些构树都是野生的,树皮的韧性好,适合做皮纸。”刘杨莲笑着说,“我砍构树的时候,抖音上的粉丝都说好神奇,能把这些树皮制成纸,还有粉丝从外地专门赶来看我。”
  手工技艺有待传承
  刘杨莲介绍道,100斤构树皮大概能制3000张纸。一般皮纸,大一点的客户就是西凤酒厂,一年会来拉两次,一次四五十万张。厚一点白一点无杂质的皮纸,也有专门的外地客户买去画画写字。周边村民丧葬祭祀基本用的是普通的皮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传统手工皮纸市场需求并不差,但制作过程漫长、工艺复杂,做起来又脏又累,收入难以养家,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潮,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我们是传下来的第三代。”刘杨莲说,“孩子们不愿意学,但我们做了一辈子了,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
  带着对皮纸手工技艺的深厚感情和一份坚守与愿景,刘杨莲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体验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
  “我想做一个文旅项目,将皮纸手工技艺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让游客能够观赏、学习并且参与到整个皮纸制作流程中去,亲身感受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霍晓勇说,“我希望自己也能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作点贡献。”

文稿编辑:张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