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腊月初八,这一天是大寒。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美景如画。下午3时许,村民肖青松在村农产品购销中心忙着帮顾客装货,木耳、玉耳、金耳、土鸡蛋等农产品装了满满3大箱。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这里‘小木耳、大产业’,我们专程来这了解木耳的发展前景和种植技术,有意向和村上合作。”从四川省达州市来的马先生说,他们一行5人开车3个多小时,专门来金米村考察木耳,实地看过和品尝后,觉得品质很好,口感很赞,就买了3000多元的木耳,打算回去送给亲戚朋友。
装好货,肖青松和远道而来的客人互留了电话和微信。马先生启动小轿车后,摇下车窗,竖起大拇指说:“这儿的木耳真的很棒!”
一单生意收入近4000元,平均每月销售额三四万元,这对以前的肖青松来说想都不敢想。“购销中心是我们三人合伙开的,每人每年挣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肖青松笑呵呵地说,现在脱了贫,装修了新房,还当上了老板,不出门就能挣钱。“都是因为村上发展木耳产业,我的日子才越过越好,生活没负担了,心里轻松了,生活轻松了!”
多年前,肖青松和金米村的大部分村民一样,被贫困牢牢地绊住了前进的脚步。村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几乎没有现代化产业,挣钱门路狭窄,生计问题是压在村民身上的重担。无奈之下,肖青松只好外出打工,依靠出卖苦力赚钱养家。西安的工地、山西和铜川的金矿、煤矿厂是肖青松长期务工的地方,辛苦程度高,报酬还微薄。每年年初出门,年末才能回家,辛辛苦苦10多年,还是没有改变家庭贫困现状,仅有的两间土房一直住到20世纪90年代末。
后来,肖青松借钱盖了新房,却无力装修,毛坯房一将就就是多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始时,他的两个孩子要上学,母亲还患病,沉重的压力让肖青松入不敷出,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轻人有劳力,能吃苦,还是甩不掉贫困,觉得很丢人,脸上无光。”肖青松坦言。
家里境况发生根本好转还是在近两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柞水县围绕“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构想,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在全县建设30个示范基地,计划发展100万袋木耳。县上先后引进中博、野森林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金米村抢抓机遇、趁势而为,由此找到了解锁贫困的“金钥匙”——发展木耳产业。
发展产业势必要投入资金,这让本就贫困的村民又陷入两难境地。不发展产业,没有稳定增收渠道,发展产业但又缺乏资金。该如何激活扶贫产业,如何让产业兴旺发展,真正解决群众增收致富难题?这时,金米村采取“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方式,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村集体经济组织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发展,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效益。
肖青松就是在这样的政策红利下接到扶贫干部电话的。2018年10月,第一次接到村里请他回村种植木耳的电话时,肖青松正在工地上干活,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请求。后来,村干部和扶贫干部接二连三地给他打电话解释政策、鼓励他坚定信心。
“说实话,我当时没有一点余钱搞产业,当听到村干部说不用自己投钱后,才心动了。”肖青松说,之前他觉得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哪能保证年年丰收,有些不靠谱。
当得知现在的大棚都是现代化智能大棚,不用再担心天旱和温度,种植技术还有专门的技术员手把手教时,他就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吃苦肯干,我就不信干不成。”肖青松成为村上第一批木耳种植户。
2019 年,村上建起4栋智能大棚,肖青松承包了其中2个大棚种了近4万袋木耳。他像照看孩子一样,严格按照技术员要求,天不亮就进棚巡“耳”,随时观察调控湿度、温度。到了生长关键期,他有时干脆吃住在棚里。在肖青松精心科管下,木耳品质好,第一季就挣了3万多元。
“第一次种成功了,见了收益,就像吃了‘定心丸’,更有信心了。”在肖青松的带动下,村里其他几户贫困户也积极学习木耳种植技术,申请承包大棚种木耳。“我目前完全掌握了木耳种植技术,大棚又是智能的,平时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大棚的情况,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调控,很方便省心。”肖青松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很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棚里问木耳的销售和我们的收入情况,那情景历历在目。”
肖青松回忆起2020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考察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肖青松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很鼓舞人心,让我更加有决心好好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金米村人气旺,每逢周末、节日,到金米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看到村子越来越美,游人越来越多,肖青松顺势利用手中的余钱和人合伙开办了农家乐,从当地聘请了厨师和5名服务员,农家乐菜品主要体现当地饮食特色、突出农产品优势,如今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客流还比较稳定,每天都有客人,平均每月营业额有四五万元。”肖青松笑吟吟地说。
有政策的支持,肖青松才敢于打破贫困的壁垒;有木耳产业的发展,他才能卸下身上贫困的担子;有不怕吃苦、勤劳奋进的精神,他才有了蒸蒸日上的好日子。眼下正是木耳的休眠期,肖青松已把大棚整理妥当,只等新一季的春耳发菌、生长、收获,再次带给他更加美好的“轻松”生活。
文稿编辑: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