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动态 > 柞水动态 > 

精准脱贫谱新篇 奋蹄扬鞭奔小康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0-08-03 08:05

位于秦岭南麓的柞水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正如贾岛诗中所说,“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山大沟深,多峻岭少耕地,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具有典型的“三高两多一差一低”(贫困面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低保五保占比高、因病因残致贫及贫困老年人多、地质灾害分布多、农村路况差、人均纯收入低)贫困状况表现,千百年来,柞水人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摆脱贫困一直是群众的心愿。
  2015年,随着中央一声令下,柞水打响脱贫攻坚战,广大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办实事、做好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奋战壮歌。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努力脱贫致富。脱贫攻坚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里发生了变化,群众看到了希望,曾经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崎岖的羊肠小道变得宽阔平坦,村民干瘪的钱包逐渐鼓了起来。截至2019年底,全县13406户42085人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4.04%降至0.91%。
  今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全省29个贫困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柞水县位列其中。经过全县上下多年攻坚,柞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强化统领 决胜脱贫强推进
  3月1日,走进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脱贫攻坚前线指挥所,只见墙壁上一张张规划图清晰明了,柜子里一盒盒档案摆放整齐,工作的干部一个个精神抖擞。驻村队员任根成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一直吃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开战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柞水县运用战场思维,将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统揽全局。落实9名县委常委担任战区指挥长,建立县指挥中心、镇办作战室和村指挥所三级作战指挥体系,统一号令、层层推进。采取“常委管块、县长抓条、条块结合”的方式,压实107个部门包村、3266名干部帮扶责任,聚合镇村和“八个一批”行业主攻力量,系统推进各项政策落实。
  瞄准不同类型的致贫主因,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方式,精准安排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实现了精确制导、靶向施策。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部委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政策机遇,用好社会帮扶、国企帮扶、高校帮扶等力量,“多军种”联合作战,“全方位”精准出击。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柞水县深入推进“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79个村全面推行“一肩挑”;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党员中心户-党员-贫困户”模式,420名党员中心户带动2432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中长期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出台《关爱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项措施”》,运用“三项机制”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15名,其中第一书记97名;扎实推进抓党建转作风促脱贫专项整治,严肃纠正和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累计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639件,立案120件,党纪政务处分122人,曝光11期28起54人,移交司法机关1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一主两优” 产业发展助增收
  柞水县处于秦岭南坡,紧邻西安,是一个比较优势明显、后发潜力巨大的县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虽然守着这么好的资源,但人们一直还受着贫困的困扰,抱着金山讨饭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调研、科学决策,根据柞水境内盛产柞树,种植食用木耳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统,依托旅游资源富集、A级景区多、距离西安近的优势和林地资源丰富优势,形成了以木耳为主导产业、乡村旅游和林下中药材为优势产业的“一主两优”脱贫产业体系,产业发展也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固本之策。
  围绕“一主两优”脱贫主导产业,柞水构建了农特产品全链条体系,形成了本地特色的乡村游新业态,更有效激活了县域大农业整体发展、使一二三产互融联动,在脱贫攻坚中,全县建成年产能2000万袋菌包生产厂5家,发展袋料食用菌1.5亿袋,建设连翘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5.9万亩,建成农家乐集群9个,将全县22.5%以上的贫困群众捆绑在旅游产业链上,全县10213户产业扶持户户均有1至2个中长期产业项目。创新推行了“双借双还”的木耳产业发展模式,柞水木耳入选2019年第一批全国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发展木耳产业的经验做法是陕西唯一入选的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旅游“四联”模式作为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样板在全国推广。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为破除部分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柞水县创新推行以“开展六大行动、培育六型农民”为主题,“院落扶志汇、一约四会、红黑榜、爱心超市”为载体的扶志扶智扶技扶德工作,通过扶观念、扶信心,扶知识、扶技术,扶正气、扶民风,使贫困群众转变了落后观念,破除了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激发了内生动力。
  扭住重点 基础设施补短板
  水是生命之源,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中“不愁吃”的重点工作,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
  柞水县把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重点聚焦农村水源分散不稳定、供水工程规模小、水量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难题,狠抓项目建设和建后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巩固提升、水保生态、防洪保安和节水灌溉等工程项目22个,实施安全饮水项目34个,覆盖79个行政村(社区),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庚子年初,天寒少雪,受到天气、气候等外部因素影响,边远高寒山区出现了供水量不足、设备损坏等问题。针对新情况,柞水县积极采取“储水窖+储水罐+应急供水车”等应急措施,确保群众吃上了干净安全的饮用水。
  在解决群众安全饮水的同时,柞水县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工程,把所有贫困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条件便利、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产业扶贫示范村和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村。实施公路建设项目281个,完成建制村通畅公路、深度贫困村通组路、“油返砂”整治390公里,养护工程验收合格率达100%;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96个,新增与更换配变90台,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177.31KM、低压线路188.86KM,改造户表50646户;完成81所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建成镇级综合文化站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81个,文化活动广场52个,通信基站774个,全县无线通信、电视信号、光纤到村实现全覆盖。如今的柞水,“生态美、设施美、村容美、庭院美”,水、电、路等设施一应俱全,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安居乐业幸福家园。
  一个不漏 政策帮扶落地实
  2月27日上午,随着一辆辆客车从柞水县客运站缓缓驶出,150名外出务工人员踏上了远赴河南、云南、浙江、江苏、甘肃、福建等省的就业之路。这是柞水县开展的第六批“点对点”返岗输送服务,采取“点对点”“门对门”“一对一”等多种方式,免费为有外出务工需求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包车输送服务,确保农民工安全健康有序返岗,稳定他们的收入。
  柞水县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行“三建三带”就业扶贫模式,创新“六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累计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3077人次、订单式培训601人,成立村级劳务队79个,实现就业创业16939人,通过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730人,全县1006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实现了“掌握一技、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就业扶贫只是柞水精准推进政策落实的一个方面。柞水县还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979户11555人(其中集中安置2909户11265人、分散安置70户290人),搬迁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2472户4846人,危房改造竣工率、入住率和资金兑付率均达100%。严格落实“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创新控辍保学“线上”比对和“线下”摸排“双线”工作法,精准制定劝学“四大套餐”,累计落实资助学生49486人次,资助率达100%,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无农村家庭因学返贫。落实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公立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设立“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组建“2+2+1”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重点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达100%,贫困人口25种大病实现应治尽治。把生态扶贫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提高贫困家庭收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到保障对象精准、政策落实到位,实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柞水县顺利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的共识已经植根在柞水人的心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我们坚持减贫清零和成果巩固并举,精细绣花、尽锐出战,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柞水县委书记陈璇说。

文稿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