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从小切口入手,在小领域试点,做好教学管理大文章,撬动教育综合改革呈现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柞水县城区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紧跟“小切口”改革步伐,通过一系列管理策略和创新举措,将探索变成标杆,将试点做成示范,为全县教学精细化管理改革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柞水县城区第一中学在学校管理上,坚持“四个履职”原则,确保管理层级分明、职责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业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分别负责教学业务和日常教务管理,教师则严格按照教学规范履行教学职责。通过定期的履职检查和评估,学校建立了一套高效、透明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常规管理方面,学校实施“四个规范”策略,对备课、讲课、辅导、批改等教学环节设立明确的规范要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一规范性的管理,保障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备课环节规范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讲课环节规范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辅导环节规范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辅导;批改关节规范要求教师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课堂改革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学校坚持“四个探索”,即:课堂改革实施规划、关键举措、师生培训和改革效果样态呈现,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课堂改革规划,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关键举措的探索包括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师生培训则侧重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革效果的样态呈现则通过定期的教学展示和成果汇报,让改革成果得到广泛认可。质量提升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学校通过——教学常规管理、目标驱动奖励、培优扶中转困、复课攻坚提质“四个举措”,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些举措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常规管理举措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确保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目标驱动奖励举措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课外活动;培优扶中转困举措则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复课攻坚提质举措则针对学习困难学生,通过课后辅导、专项训练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教学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保障教研实效、队伍培训培养、国省市县课题落地、成果转化运用“四种做法”,推动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研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队伍培训培养则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国省市县课题落地则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成果转化运用则通过教学改革试点、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实际效果。柞水县城区第一小学在课后服务上,坚持服务课程设置、选课方式、教师资源整合、督查考评管理“四个创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等,让学生在课后时间也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选课方式的创新则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课;教师资源整合则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合理调配,确保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督查考评管理的创新则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在五项管理上,学校建立了“四个机制”,涵盖制度落地、监督监管、成效考评、问题反馈,确保了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这些机制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序、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落地机制确保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监督监管机制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成效考评机制则通过科学的考评方法,对教育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问题反馈机制则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五育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校通过“四个破解”即:破解国家课程落地难、课外延伸育人难、素养考核量化难、评价机制改革难,有力推动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课外延伸育人难的破解则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素养考核量化难的破解则通过建立科学的素养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客观评价;评价机制改革难的破解则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模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学校通过“四个策略”——家社育人目标同向、资源优势运用、育人缺失反馈、育人成效监测,构建了一种多元参与、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家社育人目标同向策略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资源优势运用策略则通过整合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育人缺失反馈策略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育人过程中的问题;育人成效监测策略则通过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对育人成效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价。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从硬件设备配备、软件平台建设、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升“四个维度”,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硬件设备配备方面,学校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支持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教学和学习;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方面,学校通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管理效能提升方面,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五融党建”引领学校精细化管理融入德育,立德树人的党建融合。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党组织的牵头作用,明确了“培根固基”德育目标,制定德育核心素养规范,精心构建了文明、阅读、生活、安全等“八好习惯”养成德育体系,常态化、系列化开展培根劳动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定期评选“培根好少年”,强化精神激励。同时,学校创新“培根币”激励媒介,打造“培根银行、培根超市”激励阵地,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入“双减”,提质减负的党建落实。学校围绕“培根”文化主题,聚焦“提质减负”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党员“培根”团队,强化作业管理研究,探索出基于学情的作业精准设计、精准批改、精准评价、精准反馈的“四精”模式。在优化作业管理的同时,学校建立课内、课后“双育人”机制,设置特色社团党员示范岗位,开设学科素养、体质健康、文化艺术三大类38个特色社团,实施多样化的课后服务,确保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融入队伍,教师成长的党建激励。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注重党支部、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一体化”建设策略,强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推行无职党员自主认领岗位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实行党员、教师“双培养”机制,通过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搭建各类训练、竞赛活动平台,努力将骨干教师培养为党员、将党员培养为骨干教师,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融入课改,教育创新的党建引领。学校将党建工作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学校坚持“培根六年、润泽一生”的办学理念,发挥“党员优秀校长工作室”“党员名师工作室”等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实践出基于学生探究意识、乐学习惯、质疑精神、创新思维、价值追求、实践能力六大素养的“培根课堂六环教学范式”,形成了复合式、系统化的课堂改革成果,促进学生形成了“从生活实践走向实践生活”的闭环学习过程。融入安全,和谐校园的党建保障。在安全管理方面,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制定并执行了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坚持“党员示范、教师协作”,建立了一张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地图,确保了校园的持续安全稳定。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有效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这“五融党建”策略的实施,柞水县城区第二小学不仅在党建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学校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深度融合,提升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展现了新时代下学校党建工作的新风貌。柞水县城区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在教学管理和“党建+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是柞水“小切口”改革的三个典型。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中,柞水教育瞄准各种同类化、同质化问题,从“小切口”入手,扎实开展“微改革”,不断创新思路、务实举措,以点带面推动学校管理“大提质”、教育质量“大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大发展”。
文稿编辑:张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