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 

柞水:围绕“四个三” 拧成“一股绳”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来源:柞水县委组织部 杜晓宁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08-26 11:02

近年来,柞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抓组织强基、严培育强能、促融合强链、优服务强治,力争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胜势。

开展党建一线学习交流观摩

坚持“三个引领”强基,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柞水县实行抓创建、创示范、补短板并举,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夯实基层基础。一是坚持创建引领争先。深入实施“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建设以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点5个,开展以党建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强村创建,积极申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营造了走在前、干出彩的浓厚氛围。二是坚持示范引领提标。在全县开展两轮党建一线交流学习观摩,培育村级党建示范项目18个,聚焦讲好党建“好故事”,创设“党建好声音”,挖掘典型11个,新发展农村党员58名,评选木耳产业发展优秀村支书10名,树立了基层党建新标杆。三是坚持规范引领升级。开展镇(办)、村(社区)班子届中分析研判3轮次,落实“四个一”包抓机制和“五步工作法”,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巩固提升3个,不断筑牢村级战斗堡垒。

微信图片_20240826092925.jpg

举办迎“七一”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暨党纪学习教育知识竞赛

狠抓“三个培育”强能,磨砺乡村振兴“一线尖兵”

工作能力是干部的立身之本。持续建强乡村振兴“赛马场”,合力锻造干部过硬能力本领。一是狠抓能力培育。实施学习蓄能、导师帮带、擂台比武、作风提升“四个工程”,举办村级干部及驻村第一书记等培训班7次,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周演讲”等536场次、政策测试17轮次。二是狠抓人才培育。选派97名专技人才到南京市高淳区挂职交流,实施“师带徒1234行动”帮带村干部69名,培育后备力量280名,学历提升26人,引进“组团式”帮扶及归雁人才64人,建成乡土人才工作室9个,培育乡村CEO、职业农民821人,“年轻干部结对帮扶”做法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三是狠抓作风培育。发挥“红黄榜”季度晾晒激励倒逼作用,制定驻村干部能力提升“十项措施”,细化人选把关、日常考勤、调整召回等工作规程,建立驻村轮换帮扶“1345”机制,开展驻村监督巡查13次,相关做法在《陕西乡村振兴简报》刊登。

深化“三个融合”强链,筑牢乡村振兴“底座支撑”

产业兴才能带领群众富。柞水县充分发挥组织带动引领的制度优势,对准产业需求点,实现村域、企业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推动产业全面振兴。一是深化联建融合。深入开展“三联三强三促”活动,结合“万企兴万村”活动,打造“支部联建”帮扶对子30对,实施项目联建35个、产业联营81组,指导村党组织书记包抓产业125个,解决产业用地、产品销路等问题13个。二是深化产业融合。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链党支部4个、功能型党小组84个,组织264名干部包链条、80名干部驻村兴农,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达32个,创建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26个、农业强镇1个,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省首批食用菌产业链典型县,朱家湾村荣获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三是深化带富融合。探索深化“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机制和“民宿运营企业+县区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模式,实行村干部绩效补贴与木耳产业发展挂钩机制,建成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200个、民宿集群15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或实现就业345户。

微信图片_20240826092939.jpg

杏坪社区召开“党群连心话发展”座谈会

织密“三张网络”强治,绘就乡村振兴“和美图景”

和美需要善治。柞水县深入贯彻“四下基层”制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兜住防返贫、防灾情、保安全稳定底线。一是织密联动网络。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化治理体系,推行“12345”治理模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乡风,推进反对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六条措施,常态开展道德模范等评选,创建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4个,连续六年荣获省信访工作先进县,“五优五率”基层治理工作在省大组工网推广。二是织密服务网络。结合“五个到一线”,常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健全党员承诺践诺、帮办代办和志愿服务机制,化解纠纷872个,解决安全饮水、就业增收、道路桥梁等实事1300余件,车家河和北河村被评为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三是织密保障网络。稳妥推进镇(办)机构改革,投入212万元用于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和党建奖补,落实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确保村级阵地有效维护、事务规范运行。

 

文稿编辑:张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