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稳岗就业 > 

柞水“五个聚焦”助力脱贫劳动力稳岗增收

来源: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贾书章 刘桃李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3-12-19 09:14

12月7日,冬闲时节,柞水县小岭镇黄金移民小区的玛威尔琦社区工厂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伴着嗡嗡机器声,打扣工、机工、模板行线工正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地劳作。
  “在家门口务工就是好,挣钱顾家两不误。”正进行机工作业的黄金移民小区脱贫户赵翠说。家门口有了服装社区工厂后,赵翠过上了两点一线的舒适生活,每天早上7点半送完孩子就到社区工厂上班,中午厂里管饭,下午4点下班接孩子回家,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在玛威尔琦社区工厂,和赵翠一样有4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持续增收致富。
  近年来,柞水县将稳岗就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聚焦产业发展、品牌建设、劳务协作、动态监测、政策扶持5个关键环节,认真落实稳岗就业12条举措,全方位破解脱贫群众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就业难题,让脱贫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保障、致富有奔头。
  聚焦产业发展 增强就业带动力
  走进营盘镇朱家湾村,土墙篱笆、石磨瓦罐、柴垛耕具点缀在古朴村庄之间,远处墨绿厚重的牛背梁做背景,俨然一幅绝美的水墨画。
  趁着旅游淡季游客少,朱家湾村有家客栈民宿小院的主人余应波正在对院子进行小修补,以便来年又挣个开门红。“依靠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将老家两层土房子改造成民宿,一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刚三十出头的余应波说,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放在过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123名脱贫人口劳动力在本村依靠旅游带动增收。朱家湾村旅游从业人员1000多人,占总人口的80%以上,32个涉游项目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就业村民年均增收3.6万多元。  产业兴则就业稳。柞水县出台《支持产业就业暨发展“五小”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奖励扶持办法》《支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群众就近务工。建成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木耳U型产业带,年种植木耳1.1亿袋以上,围绕“小木耳、大产业”拓展了木耳汤、木耳酱、木耳挂面、木耳啤酒等高附加值木耳衍生品产业链,进一步拓宽了全县脱贫人口的就业面;以县域工业集中区、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为优质载体,依托盘龙药业、大西沟矿业、博隆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2500多名脱贫劳动力由农民转变为高素质产业工人,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通过创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产业,带动482户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户均年增收10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今年11月底,脱贫人口县内务工8901人,占脱贫人口务工总数的46.5%。
  聚焦品牌建设 提升就业竞争力
  10月18日至19日,“柞水耳农”作为陕西省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在宁夏参加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11月22日至23日,“柞水耳农”再次亮相深圳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参加成果展示,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度肯定。而在距会场千里之外大山深处的金米村,“柞水耳农”形象代言人陈庆海正用“新农具”手机,在自己的木耳专卖店干着直播这个“新农活”,通过他直播的玉木耳、金木耳、木耳锅巴、木耳啤酒、木耳面条等木耳系列产品远销沪、深、广等东南部市场。
  柞水县人社局副局长郝振武介绍,“柞水耳农”劳务品牌的成功培育,是稳就业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耳农7.5万人次,耳农从业人员达到1.05万人。
  柞水县依托主导产业,借助苏陕协作之机,分类型、分领域精心培育发展“一主两优”特色劳务品牌,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建立培训基地15个、就业基地16个,成立“柞水耳农”服务中心,为耳农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408万元,引进人力资源企业和技能培训学校合力培育“柞水汽配工”“柞水缝纫工”两个苏陕协作劳务品牌,围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跟踪服务三个渠道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保障体系,每年培训输出3500多人从事汽车制造和服装加工行业。
  聚焦劳务协作 注入就业新活力
  今年春季,杏坪镇油房村四组村民黄登慧再次通过柞水县众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点对点”劳务输出,前往浙江宁波得力集团文具厂工作。两年前,疫情防控期间,黄登慧作为柞水苏陕协作“点对点”劳务输出第一批工人,到浙江得力集团务工,下班途中不慎摔伤致其骨折,柞水县众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浙江劳务工作站第一时间将黄登慧送往医院治疗,请护工进行陪护,公司还协助办理工伤认定及赔付,让黄登慧在外地感受到家人般照顾。
  柞水县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东风,积极搭建劳务协作平台,深化劳务协作机制,通过“实打实”对接合作、“点对点”劳务输出、“心贴心”跟踪服务,让务工人员求职有门路,权益有保障。近年来,柞水县与高淳区、盱眙县、宁海县、杨凌区、莲湖区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成立劳务工作站,建立了常态化衔接沟通和业务对接机制,今年推送就业岗位1167个,“点对点”专车输送农民工145人,通过苏陕劳务协作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1人,其中,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428人。2023年春节期间,各劳务工作站协助用人企业支付柞水籍务工人员工资26万元,发放慰问品价值8万元,专车组织105人返乡,务工者即使远离家乡也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
  聚焦动态监测 凝聚就业向心力
  柞水县建立就业帮扶和数据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紧扣“四个环节”靶向施策,做到脱贫人口失业早发现、早帮扶。真正让就业服务走进群众心里,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暖心工程。
  县上紧扣“排查”环节,每月组织村级干部、网格员入户走访,排查就业风险点,找准“零就业”户、有就业意愿人及培训意愿人,建立实名制台账;紧扣“研判”环节,因户因人定策,对走访发现的“零就业”户、务工不稳定户和有就业意愿未就业劳动力分类汇总,逐人研判、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就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进行帮扶;紧扣“帮扶”环节,靶向落实政策,对已实现就业人员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未就业人员提供“131”就业服务,宣传政策、提供岗位、动员务工,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就业的脱贫(监测)户,推送民政部门予以兜底保障;紧扣“更新”环节,提高数据质量,在各村(社区)聘任就业信息员84人,及时对就业实名制台账进行更新。做到了“劳动力底数清、劳动能力清、就业状态清”。
  红岩寺镇大沙河村一组脱贫户伍淑海,常年在甘肃务工,做高空外墙保温,由于天气冷务工环境不好,11月中旬就返回在家。村信息员了解到情况后,及时上报信息,镇上立即上门和伍淑海沟通,推荐到西安做架子工。“我们农民就业找工作,镇村干部比我们还操心,我回来刚闲了没几天,镇上就帮我在西安找到工作了,过几天我又能上班挣钱啦。”伍淑海笑着说道。
  聚焦政策扶持 激发就业驱动力
  12月7日一大早,杏坪镇杏坪社区还是一片寂静,公益岗保洁员陈恩芳与往常一样,拿着工具来到自己的保洁责任区开始工作。“社区开发的公益岗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资虽然不高,但是不误农事,也能照顾娃上学。”陈恩芳开心地说。陈恩芳的邻居,同样是脱贫户的倪书娥,被杏坪社区聘用为社区协理员。
  在柞水县,像陈恩芳、倪书娥这样在护林、护路、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达2552个。
  近年来,柞水县把落实就业奖补作为驱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硬核”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就业活力,不断提升服务对象获得感。按照“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要求,累计开发护林护路、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做好就业托底保障,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收入等“三无”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县上大力扶持社区工厂、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载体项目建设,鼓励就业载体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认定就业帮扶基地19个、社区工厂14家,累计带动就业2028人,其中脱贫人口807人,发放一次性岗位补贴38.7万元、水电房租补助9.47万元。推动奖补应享尽享,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及实施细则》,2023年,针对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80万元,发放求职补贴5073人共253.65万元,发放交通补助7133人共280.82万人,免费技能培训1108人。

文稿编辑:张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