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 

关中—天水经济区柞水区域发展规划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

关中—天水经济区柞水区域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我县《关于加快项目建设的决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柞水县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8—2012年)》,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20年。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县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渡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和全省全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县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
1、发展思路科学明晰。面对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压力并存的发展形势,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与全面融入关天经济区的双重使命,坚持一个目标揽全局、两大工业立支柱、三大产业为主导、四个项目促增收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奋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加快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全县经济发展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快速转变,为我县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积蓄了能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3.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2.88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9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7506万元,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08元和299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亿元,经济增速和人均占有量步入全市领先行列。
3、三大产业初具规模。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三大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以矿产采选、加工为主导的小岭工业区,目前入驻企业15家,年生产能力达21亿元以上,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5亿元,上缴税金9343万元; 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营盘生态旅游产业园,目前引进涉游项目18个,总投资达18.78亿元。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55.2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900万元,创社会效益4.65亿元;以现代医药为主导的盘龙生态产业园,目前引进项目22个,已建成和基本建成项目13个,年生产能力达16亿元,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6.2亿元,上缴税金1389万元,三大园区支撑三大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县交通、城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72亿元,年均增长55.8%。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柞水已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县内公路里程达1587公里,四纵两横,十路出境的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县城框架不断拉大,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获得省级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建成了多个大中型变电站,完成了100个村2个居委会的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累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49万户、移动通讯用户7.97万户,初步实现了信息同步共享,要情传递及时。
5、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劳务四大农民增收项目,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规划建设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和曹坪中坪生态农业示范区、瓦房口街垣循环农业示范区、乾佑红火循环农业示范区,基本形成三大流域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全县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林果业面积发展到53万余亩。建设畜牧养殖基地10个、示范小区10个,建成千户百万只土鸡和百户十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汇生源、新田地、亿升核桃等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在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窗口。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78个,扶贫、工赈移民1832户7849人。综合治理小流域338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28.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305万亩,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09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58亿元,增长6.8%,增速居全市第二位。
6、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把西安作为借智、引资的窗口,为融入关天、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清除体制障碍,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十一五以来,共引进项目68个,引进资金58.87亿元,客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柞水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多方筹资1亿余元,实施了两基攻坚和普实工作,柞水县中学迁建项目主体完工,双高 普九 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公共卫生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11130名城镇职工、714名企业退休人员、6206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12.83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健。对21750名农村低保对象、3254名城市低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增就业岗位5978个,劳动力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巩固平安创建各项措施,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4.8%,平安创建知晓率达76.21%,位居全市和全省前列。
(二)机遇与挑战
1、在发展基础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纵向比,我县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走出柞水看柞水,我们与全省、全国的差距还比较大,柞水目前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低、财政保障能力弱、贫困比重大仍然是最基本的县情。矿产企业多数属资源开发型,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条较短,极易受到资源储量的限制和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特色项目少,项目之间关联度不大,缺乏统一包装与整合,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少,后续增长乏力。农业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缺乏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多,维稳、民生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支撑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人才、科技、土地等资源匮乏,决定项目发展的环境容量十分有限。
2、在发展进程上,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我县作为扩权强县试点县, 2009年经济综合实力在陕南片区中位居第13位,在关天经济区排名第55位,在全省排名第56位,虽然1214元的人均财政收入高出全省83个县中游水平501元,高出关天经济区平均水平287元,但15099元的人均生产总值却与全省83个县平均水平相差2106元,仅仅高出关天经济区中游水平32元 。目前,各地之间竞相发展,相互竞争日趋激烈。我县在发展上不仅要与陕南各县(区)比拼,更要与全省其他扩权县、关天经济区各县竞赛,要坚决打破低点定位、常规发展的惯性思维,树立超常规、加速度、率先突破发展的新理念,瞄准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和打造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县域板块的目标,调整参照体系,调高起跑点,争先创优,勇攀新高。
3、在发展趋势上,更要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重大机遇。放眼全国,中央吹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确立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举措。同时,我县纳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和发展规模工业、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带来了难得机遇;纵观全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南突破发展,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支持陕南发展,并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陕南矿产业发展和107个省级重点镇建设,我县先后被纳入大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为我们发展壮大工业园区、打造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城镇化、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面向全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柞水,大力支持柞水率先突破发展,要求柞水加速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将大西沟铁矿开发、山柞高速公路、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营盘和凤凰省级重点镇等重大战略项目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强有力的保障推进措施。这些,都为我们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开辟了空间、提供了保障。
二、总体要求、基本思路、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㈠总体要求
1、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加快经济发展;立足走出去、引进来,寻求合作机遇,加强经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为县域经济发展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2、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壮大矿产冶金、生态旅游、现代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使项目有序接替,充分发挥项目建设、运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3、坚持循环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循环利用的产业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科技引领。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力度,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人才聘用机制,采取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生产力,提升科技支撑经济增长的比重。
5、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推动,鼓励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
6、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搞好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实现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㈡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方略和一个目标揽全局、两大工业立支柱、三大产业为主导、四大项目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战略,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把柞水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县域板块。
㈢战略定位
——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
——打造钢铁工业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地。
——打造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
——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
㈣发展目标
1、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全县生产总值2015年达到66亿元,2020年达到156.4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300元,较2009年净增68088元。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小岭工业区、营盘生态旅游产业园、盘龙生态产业园三大园区为辐射的统筹科技资源的现代材料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尾矿综合利用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进入经济区中等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加大铁路货运和客运专线复线、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县的综合交通网络,把柞水建设成为连接关中与陕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完善水利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设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加快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硬件保障能力得到根本改善。
4、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人口达到10.83万人,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把柞水县城基本建设成为关天经济区的三级城市。
5、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6、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乾佑河、社川河、金井河等干流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基本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专栏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2009
2012
2015
2020
    口(万人)
16.5
16.82
17.15
19
生产总值(亿元)
23.45
39.4
66
156.4
人均生产总值(元)
14212
23400
38500
82300
工业总产值(万元)
226969
430000
850000
2600000
财政总收入(万元)
19527
36340
67600
19037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7506
13300
23600
611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995
4670
7300
15300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2708
19300
29400
59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万元)
48800
81200
135000
315700
R&D经费占GDP比重(%)
2.1
3.8
4.5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3.2
3
2.8
城镇化率(%)
30.7
38.9
49.8
60
森林覆盖率(%)
66.5
68
70
72
万元GDP能耗下降(%)
(与2005年相比)
8.27
21
23
25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
130
115
110
100
城镇污水处理率(%)
73.33
82
88
92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1
55
80
9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
35
55
92
城市绿化覆盖率(%)
41.11
45
48
50
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
95
98
100
100
三、发展重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依托西安(咸阳)核心城市和商洛次核心城市向外辐射的交通干线,科学划分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加强经济区与辐射区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建设 一区三基地为突破口,全力打造西安第二生活区、钢铁工业及有色金属材料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将柞水打造成为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县域板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友好型社会样板。
专栏2:关中-天水经济区柞水区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类别
总投资(万元)
  
十一五
投资
十二五 投资
十三五
投资
 
    计(194)
5315314
349604
4074597
891113
优势产业(87)
2854287
243000
2415087
196200
循环经济(7个)
74700
900
68700
5100
基础设施(39个)
1997870
60119
1320138
617613
公共服务(42个)
200842
10300
159842
30700
新农村建设(9个)
118661
25661
58500
34500
生态环境保护(10个)
68954
9624
52330
7000
(一)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分工,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构筑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1、矿产冶金以小岭工业区为载体,加快重要矿产资源产业化开发,重点包括铁、铜、钼、钒、银、金等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相关配套项目。
专栏3:矿产冶金(现代材料)项目
一、钢铁材料及制造产业:1、基础原材料:柞水菱铁矿采选、柞水磁铁矿采选、金鑫矿业公司200万吨钒钛磁铁矿项目、柞水沙巴沟铁矿采选、杏坪南沟铁矿开发、柞水县莺歌山铁矿开发、柞水县冯家沟铁矿开发、共建中兴矿业扩建项目。2、基础原材料加工:柞水球团矿、柞水海绵铁。3、钢铁产品制造业:200万吨特钢、60万吨轧钢项目、龙钢30万吨钢管项目。4、配套项目:大西沟铁矿公辅设施项目。
二、其他:1、铜产业:柞水杏坪铜矿开发。2、钼产业:上源公司钼矿采选。3、钒产业:李砭五氧化二钒项目。4、银产业:柞水电子浆料、粉料及柞水县银产品深加工。5、金产业:丰北河金矿采选。6、非金属产业:年产1000万平方米花岗岩板材加工项目。
2、生态旅游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切实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旅游板块。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历史人文旅游,不断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切实提升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能力。加强与区外旅游线路对接,推广景区合作,迎合大都市旅游消费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新趋势,争取将我县旅游作为关中人文旅游的重要补充,打入国内外主流旅游市场,实现观光型的西安后花园向休闲度假养生颐情型的西安第二生活区转变。
专栏4:生态旅游项目
 
一、精品景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开发建设、柞水凤凰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秦楚古道开发项目、柞水溶洞景区百神洞旅游开发、九天山公园建设、小沙粒沟生态旅游项目、天平山旅游综合开发、药王沟旅游开发、柞水县赤水沟旅游开发、五华山(东坡)森林公园建设。
二、其他景区:两河乡旅游开发、丰北河旅游开发、西川乡村旅游开发。
三、休闲养生:烟雨终南度假山庄、九锦山庄、秦岭药用植物老年中心建设项目、柞水岭南风情旅游园。
四、配套服务:陕西五洲万国假日酒店、锦苑盘谷山庄项目、陕西五洲盘龙植物观赏园、柞水县盘龙四星级酒店建设、陕西汇生源生态度假酒店、柞水农家乐集中区建设、柞水溶洞景区综合配套服务项目。
3、现代医药。按照林药间作种植木本中药村和平地种植草本中药材的种植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五味子、金银花、红豆杉、秦艽、猪苓、板蓝根药源基地建设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对传统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加快中药新产品研发。运用现代制药新工艺、新技术,建立中药加工体系。抓好传统骨干产品二次开发和系列产品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名牌产品。推进中药饮片、中药萃取物、配方颗粒、药膳汤料和中药保健品的产业化生产。
 
专栏5:现代医药项目
一、药源基地:规范化五味子生产基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项目、猪苓基地建设及产品开发、秦艽GAP基地建设项目。
二、产品研发:秦巴山区(柞水)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柞水县金银花综合开发、柞水红豆杉综合开发、华中五味子综合开发项目。
三、加工生产:盘龙制药盘龙七片二次开发、盘龙制药中药保健品GMP建设、柞水盘龙醋酸棉酚原料GMP建设项目、盘龙公司扩能项目、灵丹痛风康生产线项目、欧珂公司扩能项目、中药配方颗粒饮片GMP建设项目、代用茶GMP建设项目、中草药保健品(药衣、药枕、药帽)开发、银杏保健系列 (杏仁露、银杏茶)产品加工、荆芥等药用植物深加工、柞水五味子药用成分提取、葛根药用成分提取加工及饮料开发、连翘深加工项目、药膳食品加工厂。
4、绿色食品。充分发挥柞水核桃、板栗、黑木耳、土鸡蛋等绿色农特产品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和管理,依托企业集团,实现农特产品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形成富有柞水特色的食品基地,打造柞水绿色食品品牌。
专栏6:绿色食品项目
一、产业基地:核桃产业基地县建设、柞水板栗基地县建设、猕猴桃产业化项目、柞水金井河流域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二、生产加工:汇生源现代生态农业加工、新田地绿色农产品加工扩建项目、柞水马家台乡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柞水县凤凰镇农业产业园、特色农副产品综合深加工、农产品加工配送项目、核桃深加工、豆制品加工、山野菜加工、柞水欧珂公司五味子饮料开发项目、柞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
5、其他产业。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县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借助旅游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品项目,形成多元发展、互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专栏7:其他产业项目
岭南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柞水特色产品礼品包装项目。
(二)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和循环区域为重点,逐步形成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的格局,加快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并重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优势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立足区域内资源、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以三大产业园区为核心,精心规划建设若干既错位发展又互为依托的循环型工业园区,大幅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带动效应,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重点抓好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软件建设,努力将我县三大产业园区建成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循环经济重点园区和示范区。
2、循环型企业建设。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等措施,推进企业生态工业试点,引导和帮助企业逐步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企业间产业整合和物质能量优化集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推进尾矿、废渣、粉尘、废水、废气、余热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为先原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加大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生产、推广力度。新建、改扩建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加快金、钼、钒、铁等废渣和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在技术、经济、市场可行的前提下,开发尾矿水泥、微晶玻璃、墙体砖等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专栏8: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柞水铁尾矿微晶玻璃、柞水菱铁矿尾矿水泥、柞水天长公司尾矿生产渗水砖、宝丰建材公司尾矿利用项目、尾矿利用生产井圈井盖等市政建材、小岭工业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柞水废品收购利用。
(三)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我县在经济区的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1、交通。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积极配合西康铁路二线建设,大力争取关中—商洛—柞水中心城市的城际高速铁路客运、货运专线建设。积极配合建设山阳—柞水高速公路,加快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县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到2020年,通组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 四纵三横十路出境的县域道路交通网络。
专栏9:交通项目
一、铁路:西康铁路二线(柞水段)、西康轻轨(柞水段)。
二、高速公路:山柞高速公路(柞水段)。
三、省道:省道S307线改扩建项目、省道S102线改扩建项目。
四、隧道、桥梁:二、三级公路隧道项目和29座大中桥梁项目。
五、地方公路:县乡公路改造项目、特色产业公路改造项目、盘龙园区道路改造。
六、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柞水县长途客运站。
2、城建。全县构建由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系统,努力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专栏10:城镇建设项目
一、城镇化建设:柞水城市小区、旧城改造项目、县城南关开发项目、小城镇建设、盘龙生态产业园基础设施、柞水县新城主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服务设施:柞水县城区集中供气供热项目、城区贸易市场、柞水县东信商贸城建设项目。
三、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工程。
3、水利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专栏11:水利项目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水库、中小河流治理、县城供水、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乡镇供水工程。
4、电力。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提升电力供应质量,增强电力事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电力与经济社会同步互动式发展。
专栏12:电力项目
 
35KV松林变升压改造工程、35KV红岩寺输变电工程、地电公司升压改造项目、330KV下梁变电站迁移。
 
 
5、信息。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加快干线光缆网络建设,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治安监控、电子办公和行业信息化应用。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
专栏13:信息项目
 
数字信息化建设、电信信息工程、移动信息工程、联通信息工程、广电信息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
 
(四)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教育体育。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高标准完成县中迁建项目,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增强校舍抗震防灾能力,保障师生安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标准改造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一个集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和继续教育等综合性培训基地,切实增强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专栏14:教育体育项目
一、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现代化建设项目、柞水县第二小学建设、柞水县中学建设工程、柞水县职业中专扩建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二、体育:柞水县体育健身广场、盘龙生态产业园文化体育健身项目。
 
2、医疗卫生。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提升县级医疗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等情况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专栏15:卫生项目
医院改扩建、中医院改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建设、卫生培训监督中心、医疗垃圾处理中心。
3、文化广电。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公益性事业,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加快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镇影剧院、农村文化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惠农工程,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栏16:文化影视项目
广播电视演播大厅建设、柞水县剧团排练厅项目、柞水县文化图书大楼、乡镇文体综合广场项目、民俗博物馆项目。
 
4、公共安全。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软件与硬件兼顾的原则,逐步建立公共安全防治体系。软件方面,加强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制定各行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硬件方面,立足防患于未然,建设一批消防、监控、程控、疾病防控、防爆、防洪等服务项目,有效降低社会不安全因素,提高公众社会安全感。同时,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增强全社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专栏17:公共安全项目
柞水县公安局公安业务用房工程、行政拘留所工程、柞水县处置突发事件装备保障项目、柞水县公安指挥调度中心、柞水县交通安全指挥中心、现役消防中队建设、全县固定消防设施建设。
5、就业社保。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就业水平。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引导、鼓励自主创业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划建设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机构。
专栏18:就业社保项目
一、就业再就业工程:柞水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乡镇社区信息化建设。
二、社会保障工程:柞水县养老保险综合商住楼、柞水县老年托管中心、城镇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柞水县汇生源老年公寓、凤凰镇老年托管中心、乾佑镇养老中心。
6、科技创新。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广泛开展行业科技革命,重点在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产品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专项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提出适用性科研课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鼓励高科技产业落户柞水,整体提高全县科技生产力。
专栏19:科技创新项目
陕西省风湿与肿瘤类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欧珂公司医药研发中心项目、新药灵丹痛风康研究项目、盘龙生态产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省水保局大沙粒沟水保监测实验站、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柞水县中药研究院、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基地。
(五)新农村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确保基本口粮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成若干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积极推广优良品种繁育、旱作农业等实用技术,建设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基地。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实施果树良种苗木繁育、生态果园、果品市场、产业服务与管理体系、灾害防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等项目。实施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在社川河、金钱河流域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实施畜牧业倍增工程。建设生猪、土鸡、肉牛、家禽等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大民居改造力度,完善农村配套设施,2020年,全县80%以上的村庄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标准。
2、农业产业化。优化农副产品加工布局,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畜禽等深加工业。积极扶持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示范项目、万头养猪基地、新田地绿色农产品生产配送基地、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农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专栏20:新农村建设项目
移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生态家园建设、沼气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曹坪等五乡镇土地开发整理及土地占补平衡项目、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万头养猪及家禽养殖、农业综合开发。
(六)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生态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秦岭生态屏障。推进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柞水。
2、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工业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工业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努力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专栏21:环境保护项目
一、生态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丹汉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国家公益林建设项目。
二、生态治理:柞水县污水处理厂、柞水县垃圾处理厂、秦岭东段有害生物监测项目、林业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岭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统筹各类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鼓励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自由流动,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一批人才开发重点项目,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县打造成为东西部互动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一是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增加投入、扩大就业中的作用。二是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严格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合法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市场,加强土地储备和有序供给。用好用足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采取急用先用、保障重点的原则,优先供应急需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强集体建设用地调查,对符合安排工业项目的集体建设用地实行收储,优先供给经济效益好、土地利用率高的项目。统筹使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各类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快教育、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一体化。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人口向城镇聚集。四是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构建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将国内500强企业和省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业家到我县考察,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到柞水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带入超前的理念、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经验、广阔的市场。推进全县与关天经济区以及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增强合作效益。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在我县共建产业园、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强银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信用企业,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充分发挥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工业发展资金、陕南突破发展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与开行合作领域,促进金融和工业经济互利共赢。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最佳宜居环境。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来客商投兴创业,使客商引得进、留得住。
(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适当提高采矿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积极发展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更新观念,改变通过银行贷款的传统融资方式,组织大西沟矿业公司、五洲公司、盘龙公司、欧珂公司等优势明显、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实力企业上市进行直接融资。积极鼓励和吸引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和企业治乱减负力度。完善企业投诉、案件受理和查处制度,把改善投资环境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行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坚决纠正生、冷、硬、推和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彻底治理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加大企地纠纷调处力度,建立企地矛盾化解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调处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中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非法违法阻挠、破坏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的行为,努力维护正常的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秩序。加大综合环境整治力度,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市容卫生、生态植被、河道安全、粉尘污水等方面专项治理,全面创建和谐、优美的投资发展环境。
(七)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抓好规划落实。适时组织开展规划评估和修编,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文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