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 

柞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一)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08-06-13 11:29

柞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实现在商洛率先发展、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为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柞水县委关于制定柞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开放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三大产业,精心培育两大工业支柱,着力打造六强企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2005 年达到9.93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2005年达到3.14亿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5%,2005年达到6007万元,是2000年的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05年达到2.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19元上升到2005年的1373元,净增454元。经济增速和人均占有量步入全市领先行列,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最快县之一。主要成就是:
    (一)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5亿元,年均增长11.79%。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支农措施,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支农资金3亿余元,发放支农信用贷款7亿余元,全县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受益。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显著下降。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贫困群众结束了居住茅庵草舍的历史。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2.94亿元,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66个,扶贫、工赈移民2250户9100人,建设人饮工程506处,解决了6.34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县以五味子为主的木本中药材野生抚育改造和人工种植面积发展到18.8万亩,林药结合模式被国家GAP专家誉为柞水模式。以板栗、核桃为主的林果业面积发展到53.4万亩。建成畜牧养殖基地10个、示范小区15个,发展大场大户850户。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劳务输出的层次、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绿色农产品开发成效显著,马铃薯、小杂粮和生猪三个生产基地获得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柞水牌商洛核桃、柞水木耳、大豆、香椿等7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营销网络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综合治理流域面积343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20.76万亩,天然林保护279.2万亩,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260口,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优先培育壮大现代医药、生态旅游、矿产开发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医药、矿产两大支柱工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按照一园三区的工业布局,先行启动了盘龙生态产业园和小岭工业区建设。盘龙生态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600万元,入园企业14户,投资2.74亿元,盘龙公司、欧珂公司和盘龙植物公司通过国家GMP认证。矿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矿产采选、加工为主导的小岭工业区累计投入资金1.45亿元,已有22家企业落户,年生产能力达到2.5亿元。成功破解了大西沟铁矿菱铁开发技术难题,顺利实施了硐室大爆破,启动了90万吨菱铁矿采选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800万吨菱铁矿规模开发项目和总投资65亿元的100万吨特钢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大西沟铁矿整体开发和规模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以医药、矿产为支柱,以六强企业为骨干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和2.8倍。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3倍。升级改造了洛柞路(柞水段)、色杏路(柞水段)、东红路、蔡九路、曹丰路、蔡凤路等6条主干公路,建成大中桥梁62座3040米,94%的通乡公路实现了油路化,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得以实现,四纵两横,十路出境的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264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54.2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1倍。按照富规划、精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了乾佑街二期拆建、北三叉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了迎春广场、河西林荫大道、千米休闲长廊等服务设施,改造了交通路、悬月路、迎春路等主街道,县城已形成了三街六路十二巷的构架布局,2004年被省政府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同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2005年获得陕南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县城称号。激活民间资本,盘活土地存量,实施了中心集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小城镇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积极实施两改一同价工作,实施网改村108个,架设35KV线路13.26千米,新建改造10KV线路278.8千米,0.4KV线路374千米,0.22KV线路243.69千米,安装主变容量1×3150KVA,配变140KVA/5台,14043KVA/213台,一户一表改造21332户,占总用户的52.83%,新增电力用户592户。
    (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第三产业稳定增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编制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详细规划。启动建设了溶洞景区国债项目、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和老林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牛背梁森林公园获得批准,引进了4个总投资5.6亿元的旅游开发项目,建成了百神庙、三道井、七里峡、云台山等一批景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发展私营企业31户,个体工商户552户,超市、连锁店落户柞水。商贸流通、金融保险、餐饮、住宿、美容美发、维修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两基攻坚,改扩建中学8所,小学225所。新建校舍237栋13.25万平方米,配备语音室30个,微机室20个,实验室30个。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教室标准化、寄宿规范化、实验室数控化、教学用房楼房化、学校围墙铁艺透视化,达到两基标准,2004年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老年活动中心、中医药展览馆建成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综合优质服务力度加大,群众新型的婚育观念逐步形成,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计划生育率为95.58%。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县医院医技楼、传染病区、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12个基层卫生院,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市低保得到落实。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逐步增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690个,实现下岗再就业1381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灾救济工作富有成效,贫困群众和受灾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经营性土地实行了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矿产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迈出了较大步伐。
    (六)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稳妥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教育卫生制度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把西安作为借智、引资的窗口,与西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经济组织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为融入西安、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清除体制障碍,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方式,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五年间共引进项目58 个,引进资金2.5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倍。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方位融入西安、实现在全市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的超常规发展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水利建设、交通运输、原材料工业和矿产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这为我们突破瓶颈制约、改变农村面貌、推进统筹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委提出要充分发挥陕南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实现突破发展,加大陕南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开发,加快工业发展,使陕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这为我县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农民增收项目提供了新的机遇。省市高度关注柞水,大力支持我县大西沟铁矿、盘龙生态产业园等事关我县发展进程的重大项目建设,为我们加快发展坚定了信心。随着西柞高速公路、柞小高速公路和西康铁路复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我县的发展区位将实现由封闭式山区小县向开放型城市郊县的重大转变,柞水承接都市辐射带动、融入西安经济社会大循环成为必然趋势。十一五期间,大西沟铁矿矿钢一体化等项目将启动建设,一批拉动县域经济的工业项目将建成投产,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份额将大幅提高,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化解,我县将逐步实现由农业小县向工业强县的重大转变。同时,全县民心思进,人气旺盛,社会和谐,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和环境保障。
    但是,还应该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人才、技术、资金、环境等要素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尚未打破,市场主体活力不强,产业培育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广大干部群众对融入西安的思想准备不足,现代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还很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三是财政自给能力差,长期形成的债务化解任务艰巨;四是四个农民增收项目综合效应未显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弱势群体的长远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五是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不强;六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七是化解就业矛盾压力较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八是投资环境还不尽人意,一些工作运行机制相对滞后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章  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富县、教育强县发展方略,坚定不移地发展三大产业,做大做强两大工业支柱,积极开发四个农民增收项目,加快一城六镇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重大调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柞水特色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在全市率先发展。
    二、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努力实现率先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坚持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融入西安,全方位地借智、借力、借市场发展,推动全县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不断增强项目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大对偏远贫困山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预期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2010年达到28.29亿元,力争实现四个翻番,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36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4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按现行财政体制,财政总收入达到2.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比十五翻两番;工业增加值达到 11.2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果。三次产业比重达到9:49:4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三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60%以上。
    ----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65%、100%和60%。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以上,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6.8万人以内;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左右;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8人、病床1.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城镇化率
达到3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年均递增4.6%。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200元,年均递增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年均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文稿编辑: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