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社会保障 > 

“四化四网”让搬迁社区群众幸福“满格”

来源:商洛日报 房蒙蒙 贾书章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06-18


“在这里生活很方便,社区管理、网格员服务都很好,我们满意得很。”近日,搬迁到阳光移民小区5年多的倪书坤高兴地说。倪书坤的幸福新生活是柞水县易地搬迁群众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过得好?柞水县探索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整合搬迁后续帮扶管理部门、搬迁社区居委会、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以及网格员等,以“四化四网”网格管理为切入点,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标准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就业帮扶精准化、服务群众人性化,编织搬迁群众宜居设施网、致富产业网、便利办事网、和谐生活网,激活了搬迁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架起干群“连心桥”,织就了搬迁群众“幸福网”。目前,全县21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的2913户11293人均实现了搬迁社区“生根”,从陌生到熟悉,从“外来户”变成“老居民”。  

基础设施标准化 编织宜居设施网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开始我觉得搬到这里啥都不方便,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老了老了,还挪个窝。过了这几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确实比我原来住的山沟沟好得多。你看,出门就是花园,想锻炼就有文化广场、有健身器材,小区里便民大厅、商店、活动室等啥都有,很方便。”住在嘉禾小区69岁的丁宪法说。  

为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稳得住、融得进,柞水县制定了移民小区硬件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即移民小区必须配套一个对标的学校、一个社区工厂、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购物超市、一个公厕、一个距离不超过500米的社区卫生室或居委会卫生室的“七个一”和绿化面积不少于20%的基础设施标准。从2020年起,逐步落实补短板、促宜居、惠民生的配套项目27个,陆续配套建成了城区第四幼儿园、红岩寺幼儿园,建设社区工厂11个、文化广场6个,修建和改造花园3个,新建公厕2个,建设小区文化活动室7个,安装路灯130盏,完成了月泉山庄小区一户一表电力改造工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进育才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楼宇、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景观树,居民在小区漫步休闲,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就业帮扶精准化 编织致富产业网  

每天上午8时许,王静匆匆走出月泉山庄移民小区家门,开始一天的生活。“过去我在广东打工,现在在安置小区社区工厂上班,照顾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说起现在的生活,王静一脸喜悦。  

柞水县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后续帮扶长效机制,把群众就业作为优先事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先供给车间用地、优先保障帮扶车间配套、优先给予帮扶车间申报项目奖补,确保优先接收搬迁群众务工、确保搬迁户务工及时获得薪酬、确保不随意解雇搬迁户等,精准对接和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家门口“安家”,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变身为产业工人。截至目前,共建设社区产业园9个、社区工厂11个。  

“我们将搬迁群众根据劳动力状况、就业意愿等信息,细分为传统农民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外出务工型及公益保障型劳动力,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截至5月底,全县易地搬迁有劳动力2710户5312人。”柞水县移民办副主任李波说,传统农民利用安置小区周边农业园区拓展就业渠道;社区工人通过以岗代训社区就业助增收;三产服务型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助增收;外出务工型利用安置小区“便民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劳务信息、组织培训等实现有计划外出务工。全县6个大中型安置点设立5个劳务工作站,有专职工作人员15人,已就业2710户4806人;组织45家企业面向农村及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开展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152人次,33家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196人。针对公益保障型群众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启动防返贫风险监测机制,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截至5月底,有10户重点监测户41人已采取政策兜底、公益性岗位等帮扶措施,公益性岗位共安置搬迁人员411人。  

社会管理精细化 编织便利办事网  

“在我的‘辖区’,搬迁户们有啥事都找我,大到政策讲解,小到矛盾调解,我都管。”6月7日,浩越移民小区3号楼楼长、网格员陈仕贤说。  

作为楼长、网格员,陈仕贤在3栋各搬迁户间巡查,还要监督搬迁群众打扫门前卫生,提醒他们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宣传各类惠民政策,发放政策宣传单,上门填写一些动态数据表格,调处矛盾纠纷,作为搬迁户和居委会之间的联络纽带,他有时候要工作到晚上八九点。  

2018年,陈仕贤作为第一批搬迁群众搬入浩越小区,看着还在建设中的社区,他怀着让“家”变得更好的憧憬,参选社区楼栋长,通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他成了楼栋“管家”。  

为了让群众真正实现搬迁“扎根”,柞水县建立了“两权两建三制四员”的管理模式。“两权”即赋予搬迁群众选举权和代表议事权,在小区内选出一定比例的小区代表,参与小区日常重大事项的商讨和决议,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两建”即党组织建设、小区管理机构建设,全县21个安置点,共有党员139人,在嘉禾和育才小区合并成立了嘉安社区居委会,其余19个安置点就近并入安置小区所在地村或社区进行管理;同步建立安置小区党支部或党小组,5个大中型移民安置点设立了党支部,在浩越、中坪移民小区等仅有个别党员的小区,建立党小组4个;其余安排就近参加村或社区组织生活,实现移民安置点党组织应建尽建。“三制”是指开展“居住薄”“四社联动”“双包联系”三项机制,在小岭镇黄金移民小区进行“居住薄”试点,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人和房”,解决了搬迁户原居住地林、地无人看管的问题,确保搬迁户在原籍和现安置点事务有人管。“四社联动”机制,指将搬迁群众的医疗、社保、教育、房屋等4项社会保障纳入搬迁村(社区)的联动服务保障体系,当搬迁群众的任何一项保障出现问题时,就会启动防返贫应急机制,实行联动保障服务,坚决让搬迁群众搬入无忧,保障到位,无返贫风险;“双包”联系机制,指选优配强帮扶单位的帮扶干部,由帮扶干部和村(社区)网格员双向联系搬迁户,监测他们的医疗、教育、收入等方面情况,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四员”指网格员、物业管理员、便民办事员、“双包”专干,21个安置点共选聘网格员68人;物业管理员主要从困难群众中产生,利用公益专岗最大限度降低物业费用,确保安置小区环境卫生、水电管理、设施维护等工作衔接有序,实现了有人管事、照章理事,全县共配备小区管理人员92人,8个安置点引进物业管理,聘用困难群众27人,专门负责小区日常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便民办事员是指安排在便民大厅从事便民服务的工作人员,柞水县在大中型安置点配套建设8个便民大厅,并配备了25名专职办公人员,搬迁群众防返贫监测、子女入学、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服务全部在小区内办理到位,另外的6个相对较小的安置点由所在村(社区)负责,培训网格员为便民服务的宣传协调员,引导群众到村(社区)服务大厅办理业务,避免了办事“两头跑”的问题。  

服务群众人性化 编织和谐生活网  

“想不到搬到城里,我还有地种菜?虽然这地不大,但我们一家不用买菜了,去年菜种得好,吃剩的菜,还拿到街边卖了几百块钱。”近日,正站在黄金小区的微菜园里种小青菜的陈彩霞说。  

柞水县把人性化服务搬迁群众作为后续帮扶工作的宗旨。针对中老年农村劳动力搬入城镇,远离了土地一时难以适应的问题,推广“微菜园”,将计划栽植树木的小花园分成小块,免费划分给搬迁户种植所需蔬菜,解决搬迁群众的“菜篮子”隐忧,降低其生活成本。

“微菜园”是柞水县人性化服务搬迁群众,开创性开展“五型”社区创建工作的一条措施。通过组建“妈妈手工队”、系紧民情“连心扣”、成立邻里“帮帮团”、创办“群众艺术社”、扮演“调解和事佬”等“五大行动”,合理利用搬迁户的闲暇时间,开展创收、谈心、文艺表演等活动,促进其融入新社区,开启新生活。  

傍晚,乾佑街道亿昇小区小广场的音乐响了起来。樊玲在小区的工厂里上完班,吃过晚餐,就和邻居向小广场走去。他们要去跳广场舞,做健身操。“真想不到,我们如今和城里人一样生活啦!刚来时,我们还看不惯这些,总笑她们是没事闲得心慌。如今才懂得,这叫健身。”说着,她自己先笑了起来。  

改变了生活方式,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柞水县“网格化”管理为11293名搬迁群众带来幸福生活的缩影。一个网格,就是一个和谐的家,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细胞”,铺设的是帮扶关爱的“宽度”,延伸的是幸福生活的“长度”,传递的是惠民政策的“温度”,让搬迁小区居民的幸福拉到了“满格”。